预制菜联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图片报道

近日,有着“酱油茅”之称的海天味业,陷入了“添加剂双标”的争议,消费者对酱油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表示担忧。在海天发布了“符合标准,不存在‘双标’”等三则声明后,股价依旧走出了“三连跌”。


添加剂对于食品的必要性有多大,在日常选择食品的时候,还有哪些指标是需要特别注意的?


自2014年2月11日登陆上交所后,海天味业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但近几年,业绩增速却开始放缓,这也是近年来调味品品牌共同的窘境,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调味品市场有何特征,优质公司如何搭建自身护城河,如何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


本期《钛度热评》特邀资深媒体人一起就话题“海天酱油陷‘双标门’,调味品市场能否趟过添加剂的坑?”进行了讨论,下面是部分观点集锦。


关于添加剂对于食品的必要性有多大,在日常选择食品的时候,还有哪些指标是需要特别注意的。《鲸智库》智库专家郭施亮表示,行业标准的制定,应该由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一般来说,参与行业标准,需要进行行业标准的立项,在立项完成后,拥有行业内较高声誉的企业或者行业标杆企业、龙头企业,会有资格参与行业准备的制定。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一方面有利于提升市场认可度、提升行业地位;另一方面有利于引导市场发展,并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来巩固企业的行业地位与市场影响力。


海天味业因酱油添加剂国内外双标问题引起了争议。据红星资本局查找的资料显示,现行的行业标准“配制酱油”(标准号SB/T 10336-2012),该标准的起草单位就包括“佛山市海天调味品食品股份有限公司”。


海天味业参与起草酱油行业现行标准,其实这并不奇怪。海天味业作为行业龙头或标杆企业,还是有资格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不过,一般来说,企业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并非一家独大,也不是一家说了算,还有多家起草单位参与其中。


长假期间,海天味业陷入舆论风波之中,问题所在还是体现在食品安全的问题,消费者担心的是国内外添加剂双标问题。


从企业的角度出发,现在最需要用科学的数据、全面有说服力的证据证明国内添加剂的添加是符合标准的,并保障食品安全质量的问题。


消费者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问题,吃得安全、吃得放心,才是消费者想要的,取得消费者的信赖,才是企业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海天酱油的“双标门”引发争议,海天随后回应所有产品都严格按照《食品安全法》生产,而且均符合国家标准。针对食品添加剂的问题,大家不妨讨论一下。


从食品添加剂的作用来看,主要体现在防止变质、延长食品保存期、改善食品感官质量、方便食品加工和保持营养价值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关键在于风险评估以及使用量的多少。过去出事的企业,往往发生在添加剂过度使用的问题。一般来说,只要符合标准规定的食品添加剂,使用都是按照标准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食品添加剂都是安全的。


换一种角度分析,如果酱油不添加食品添加剂会发生什么情况?


正如上文所述,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在于防腐防变质等问题,对酱油来说,最需要关注的是酱油霉菌数量的问题,如果发生霉菌超标的情况,可能会引起酱油变质。


不过,目前市面上主要有两种酱油,一种是零添加酱油,另一种是普通酱油,当然可以从原料配料中可以看到彼此之间的区别。


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最关心的还是食品安全的问题,而食品添加剂中,还可能会包含着防腐剂、着色剂等物质,如果严格按照使用量的要求进行使用,那么应该符合食品安全的要求,但若超标使用,肯定会存在问题。


所以,对食品添加剂的使用,关键还是要看使用量的大小。同时,对相关标准的制定,还需要看风险评估、安全检测的过程,对食品安全问题绝对不可马虎大意,食品安全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前格隆汇主编朱杰认为,食品添加剂是现代食品工业的灵魂,没有这个,就没有食品工业化。一味地反添加剂,实际上是反科学反智的。


首席商业评论创始人卫明表示,在国内的食品安全领域,合法合规的食品添加剂不算大问题,但真正的大问题,也是大众最担心的是,在于如果真如辛吉飞在视频中所演示的,酱油中只有纯化工产品调配而没有一粒黄豆,肉肠中只有各种香味剂、添加剂、淀粉而没有一块肉,油炸鸡排完全是各种不可言状的莫名其妙的碎肉边角料混合压制而成,诸如此类的“高科技食品”才真正是让大众不寒而栗,后背发凉的“根由所在”。


海天这次的双标危机,可能只是大众对于整体食品安全焦虑的一个“出气筒、发泄口”而已。但反过来说,优秀的企业应该也要给自己设定比行业标准更高的要求,对消费者健康释放最大的诚意,才会有助于彻底摆脱信心危机。


互联网京日记创始人张京科表示,关于食品饮料行业常见的添加剂问题,可能需要从消费者、厂家和协会以及监管方四个角度分析。


第一,首先要看这件事情初衷是背后有人操纵舆论炒股,还是纯粹从消费者权益出发?


对于消费者来说,不必对添加剂谈虎色变,但是对于生产商以及监管方和协会,却要做到有则改之,无则加勉。避免出现早年的牛奶安全信任危机。更进一步来说,送检产品合格,是否有可信度较高的定期抽检确保食品安全问题呢?


再从媒体公关以及传统行业和互联网行业融合说一下。一方面正在进入传统行业的互联网行业人才,会给传统快消行业,带来互联网渠道、营销、传播、市场、公关等领域的新打法。短期有鲶鱼效应,刺激酱油行业更有活力。


长期看也许给优秀的互联网领域三十五岁人才进入传统行业,带来了新的内卷发挥自身能力的机会。但是传统行业能否接纳和适应互联网行业人才,仍然存在磨合期。毕竟传统行业的成功经验,如果没有根据时代发展做出改变,会成为限制他们扩大规模的短板。


多少说主理人褚少军表示,海天的舆论风波,希望能成为行业的一个转折点,甚至成为国内食品安全的一个转折点,如此才不辜负吃瓜群众的热情参与。千万别过了一段时间,就集体失忆了,问题还是问题,没有掀起一丝波澜。


首先,关于食品添加剂,从科学的角度,当然应该结合国家标准以及行业标准来看,如果达标,某种程度上就无可厚非。没必要觉得添加剂是洪水猛兽,没必要谈“添加剂”色变。这方面,不管是企业,行业还是媒体,都有“科普”的义务和责任,促进消费者对添加剂有正确的认知。


但另一方面,又要防止行业龙头企业自己既做运动员又做裁判,毕竟国内的很多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都是龙头企业牵头负责起草并最终推行的,这里面很可能就会夹杂有企业的“私货”,导致整个行业的标准受到了“裹挟”。也即是可能发生标准制定者认为甚至估计将行业标准甚至国家标准人为拉低或者拉偏。


监管的角色和作用。站在消费者和企业之外,应该还有监管,监管应该发挥重要作用,得让违规成本远大于获利才有可能规范企业。毕竟在监管甚至知情权方面,消费者都是比较被动的。


消费者应该具有知情权和选择权,添加剂的名称、剂量等,要明明白白地告诉消费者,让消费者自行选择,毕竟消费者每天除了摄入酱油,还得摄入其他食品,其他的食品也可能含添加剂,单个不超标,但是多个叠加,长期会不会有超标的风险。


企业或者行业为什么会双标,这其中的利益被谁裹挟了呢,也是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国内消费者不满意的问题,其中一个就是质量更好的,标准更高的往往用于出口,更次一等的买国内,但是利润的大头往往却来自国内。这其中国内的消费者就变成了冤大头。从消费者的角度,既然更多的国家都已经提高了产品标准,那么国内的标准制定者、行业参与者就应该及时调整标准,而不是假装视而不见,或者各种借口说情况不一样。也就是说,企业不能老是拿符合国家标准做接口或者挡箭牌,还是应该“卷”一些,倒逼自己和行业进步。


伴随经济的发展和自媒体时代,消费者自然会对食品安全提出更高的要求,企业应该正视消费者的需求,应该加强和消费者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一味的认为总有自媒体或者媒体故意找茬。


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表示,首先,当前的调味品风波表面上来看是因为自媒体。一系列的演示过程让很多人很诧异,原来还有这么神奇的技术,这些技术会不会引发整个市场的动荡,大家在外面吃饭包括所购买的调味品都出现了比较大的怀疑,大家都担心这一些所谓的调味品会不会就出现视频中展示的那种状态?买的调味品,在外面吃饭,到底能不能被相信这已经成为了当前最大的问题。


其次,要仔细分析这件事情,不排除的确有一些不法商家在制作调味品或者说在制作食材的时候会使用一些添加剂,为的是更好的口味,为的是更好的外观,或者说为的是节省更多的成本,这种现象肯定是存在的,但是这种个别现象不能被认为是所有的普遍现象,可以看到当前整个市场上大部分的商品也都是符合国家标准和国家规范的。特别是在食品化学和不少领域都有一种说法,叫抛开剂量说毒性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只要在国家规定的剂量范围之内适当使用添加剂其实并不会造成健康的大幅度损害,所以还是要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当前大部分正规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质量过得去的。


第三,对于海天味业这样的公司来说,可能当前最害怕的是消费者信心的丧失,毕竟对于大部分的消费者来说大家都抱着一个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心态,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想要自证清白其实是非常困难的一件事,这也是为什么当前海天味业这么头疼,认为当前市场的这些造谣视频给自己造成了巨大的影响。目前海天味业的这一系列维权行为实际上也会有一些问题,这就是即使海天味业的维权成功了,也会让整个市场陷入一种不信任的状态,市场依然会觉得说你是不是有一些问题或者说有一些风险?如何能够重新让消费者对自己的产品有信心,这可能是海天味业当前最需要做的事情。


螺旋实验室运营田文认为,自打短视频博主“辛吉飞”靠着“科技与狠活”在网络上大火之后,添加剂问题就成为了食品行业挥之不去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只不过海天的反映实在是太过激进,直接就撞到了枪口上。


其实翻开辛吉飞的历史作品则可以发现,其并没有发表过针对海天酱油的言论,唯一一期与酱油有关联的视频内容,也没有与海天味业联系到一起。


而海天味业在外部舆论都在讨论食品添加剂问题的时候,却突然站出来“自证清白”,甚至还宣称要起诉造谣者,难免会让不清楚事件来龙去脉的普通网友将其与辛吉飞联系起来,进一步造成了海天味业在舆论场上的被动。


对于其他调味品行业的品牌来说,海天味业遭遇到的添加剂危机实际上也给自身敲响了警钟,但与其遮遮掩掩,不如大方面对,目前影响消费者信心的,其实并不是添加剂的“毒性”,而是添加剂所带来的恐慌,重建市场认知和消费信心,将是整个调味品行业未来面临的重要课题。


比特财经主编邹震表示,包括酱油在内的调味品中,不可能没有食品添加剂。但现在国人对于食品添加剂无从分辨,对于它的危害也并不完全理解。在海天之前,太多种类的食品滥用食品添加剂,让大家产生一种想要摆脱食品添加剂的愿望。当前声称没有食品添加剂的酱油售价有食品添加剂的两倍多,所以大家的真正诉求,是不用多花太多的钱,又能摆脱食品添加剂的困扰。海天正是利用了这一点,因此当查出它的酱油含有食品添加剂时,影响程度也非常大。


当前的重点并不是食品标准的制定,而是制定出来之后,如何执行。现在完全可以仿效日本,在包装中声明的质量、数量必须要达到,否则就要处罚食品生产厂商。日本正是靠着这一点,保障了食品、药品等与人高度相关物品的安全性。希望海天事件成为一个拐点,能促成国内食品、药品标准执行情况的转变。


权衡财经运营朱俊狄表示,海天不仅仅是双标的问题,是中国标准有多少是海天标准的问题。酱油标准如此,更多的行业标准,企业方参与中国标准的制订,多大程度上,私心在作怪。


小姑娘口采早鲜茶只是卖点,大叔脚踩酸菜只是不得已,都不会成为行业标准,而海天之类批量化加工“茅”级企业参与中国标准制订,如何摆平食品安全与企业利益间优先级别的界定。


关于近几年,海天及其他调味品品牌业绩增速开始放缓原因。种火国际战略发展部总监郑阳表示,这个事件应该从“食品添加剂的本质”、“行业发展趋势”、“市场监管与标准制定”、“事件发生的前因后果”等四个角度来剖析。


首先从此次事件的主角“酱油”的生产工艺来说,市面上可以分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和化学酱油三类,无论从健康还是营养价值来讲,依次优劣排列为:酿造酱油、配制酱油、化学酱油,它们的核心区别就在于化学物质的含量与成本高低的不同。但是2021年开始国家已发布政策,不允许销售配制酱油,因此目前国内食用的都是酿造酱油。


由于人们日益增加的食品需求所产生的市场刚需决定了食品工业发展趋势的不可逆,而消费观念与购买力层级又决定了市场的多元化发展,因此从性价比的角度来说含添加剂的酿造酱油会一直占据市场主导地位,尤其是在现代餐饮行业需要大量调味品的的需求支撑下。


既然食品添加剂是食品中必不可少的一环,为什么海天会遭遇如此严重的品牌危机呢?可以从“舆论环境的变化”、“用户心智的现状”、“公关回应的处理”三个方面来解析。


首先一方面受到疫情与经济下行的影响,人们把关心世界的目光收回到自己的衣食住行上,对于关系到切身利益的行业与产品消费者变得愈发关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与购买力的提升,健康环保理念的盛行促进了消费升级,国家愈发严格的监管政策也引导着市场消费观念的转变。


虽然对于添加剂国内外都有非常严格的法规管控,但国内并无“零添加”的统一标准,因此消费者并不信任所谓的零添加,且由于常识的普及度与市场宣传信息的误导性问题,导致大多数消费者对添加剂有着较为极端的排斥观念。


受疫情影响,餐饮行业行情持续低迷,从而进一步导致调味品市场需求的下降(尤其是线下门店的销量)。加上临近年底,海天为完成年初定下的任务对产品进行大力促销,导致品牌曝光率比平时更高,却恰好遇到了辛吉飞事件的余波影响,在有心人的推动下被舆论怀疑在国内外销售的产品具有“双标”的嫌疑(次生舆情)。


本来不是什么大事,但是由于公关策略的问题,屡次回应过于模糊和冷漠,引起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与质疑。在数次的回应中,海天却对消费者提出的质疑问题进行模糊回应,大谈中华老字号品牌与食品添加剂安全和标准的问题尝试进行舆论引导,并表示要对部分自媒体号追责。一番操作下来,反而把可解决的“双标”问题引向了难以定义的“添加剂安全”问题,最后引发了股价暴跌和品牌声誉受损的问题。


此次事件或将促进相关监管制度的迭代优化,也会一定程度提升所有“零添加”产品的市场占比,但是从宏观层面来看,并不会引起较大的行业变动。毕竟“添加剂”和“酸菜”的地位大相径庭,在现代社会中,食品里可以没有酸菜,但是不可能剔除添加剂,根本的改变会在于标准变化下的剂量减少。


杭州日报记者沈文娟认为,消费观念在悄然改变,获取信息更加便捷,各种食品知识、健康理念通过文字、图片、视频,在网络上实现快速传播,信息的真实度也无法证伪,大众对信息的接受度逐渐变得“杀一儆百”,很多崇尚健康的人士,逐渐把绿色无添加作为提高身体健康水平的追求,一有风吹草动变得更加谨慎,宁可不使用产品也不冒风险。


关于调味品市场有何特征,优质公司如何搭建自身护城河,如何判断企业的投资价值。价值研究所编辑林之柏提出,2014年国家卫计委就颁布了《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对使用原则、分量、品种、范围都有明确规定。食品添加剂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不是什么妖魔鬼怪,只要是在标准内,任何一家食品加工企业都离不开添加剂。


这一次海天的公关危机,其实是很多不可控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的。首先是大家的健康意识提升,的确比过往更关注添加剂、配料。但大部分网友又没有专业的食品生产和添加剂使用知识,所以很容易被媒体煽动。


其次是传播效果的问题。海克斯科技的爆火符合过去几年的短视频爆款公式:大众关心且贴近日常生活的话题,具备知名度和个人特色的KOL/网红,还有平台的推波助澜。只不过这次发生在食品领域,关系每个人的健康,所以才引发这么大的反响。海天不算成功,带有些傲慢的危机公关,就加深了网友对其“只会讨好外国消费者”的固有印象,更加煽动了一种民族层次的情绪对立。


不过抛开种种巧合、客观因素不谈,海天在国内调味品市场的占有率依然是最高的,霸主地位暂时还很稳。调味品市场增速下滑是必然,因为酱油、醋、耗油等产品本身从风味到口感本就没有多少提升和创新空间,需求也是基本恒定的。海天也好,包括李锦记、千禾这几个竞争对手也是,想突破眼前瓶颈就要从生产、经营环节着手。比如全面拥抱数字化转型浪潮,提高自己的生产、经营效率。


泓锦观察主笔吴泓锦表示,海天味业这次不是躺枪,是自己主动贴脸——海天味业陷入的“添加剂双标”的争议,本质还是源于消费者对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酱油生产过程和食品安全表示担忧。尤其是海天对于自媒体平台提出和广大消费者心中的疑虑的强硬态度,对于海天乃至中国的酱油调味品行业是一次实打实的核爆炸式的打击,以至于即使其发布了“符合标准,不存在‘双标’”等三则声明后,不仅股价依旧走出了“三连跌”,而且销量也直线下滑。


其实添加剂对于食品是有一定必要性的,尤其对于保鲜要求高的食品,但一定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不要有毒(性)和不要过量。海天在这两个关键问题上没有坦白或者说没说清楚,反而拉起了(民族工业)遮羞布或者大旗,这对于自身品牌而言反而是一种黑洞式的反噬!


在日常选择食品时,一定要看其配方(或配料),而不是传统的色、香、味等因素来着,因为现在很多添加剂或者化工原料已经做到比原味的更加色香味俱佳。凡是看不懂某些新名词或者某些原料成分的,可以选择放回货架或者咨询营养健康专家意见后再确定是否购买,各自放彼此一条生路。


海天味业上市八年多以来一直保持着两位数的增长速度,这是市场原因而不完全是自身功力。一方面酱油和醋都是中国人传统上千年的开门七件事之一,而醋已经跑出了镇江恒顺和山西陈醋这两大龙头,而酱油则是海天一股独大。就连七件事之一的大米、食盐、茶叶等全国都至少有数百种品牌在市场厮杀,因此在酱油这种相对纯市场化格局中海天一股独大这有点不太正常。近几年,海天业绩增速却开始放缓,一方面是市场开始趋向饱和,另一方面也是市场格局变化的开始——这个时候,创新(新品和新品类)和坚守(不出错)同等重要,甚至(坚)守江山更重要。


当然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因素,就是海天(仅营销方面)传统做法越成功,离它的(年轻)消费者就越远,这从它的三则声明就可以看出来。年轻消费者看你这种傲娇态度,完全有可能就不听你解释,要么转选其他竞品,要么直接摒除酱油,记住:现在的年轻消费者对于恶心他们的品牌是会懒得搭理的。


调味品市场与其说调的是口味“新味道”,不如说调的是消费者心中的“心味道”。所以优质公司如何搭建自身护城河,表面看的是规模工艺效益,其实更看其对消费者的(诚恳)态度和(专业)能力。预计未来判断调味品企业的投资价值可能将更多地从消费者角度出发,会创新和会共情、以消费者为本的企业将会胜出。


竹阅文化CEO陈伟明认为,食品添加剂指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它就像是一把“双刃剑”,现代食品的刚需,但抛开剂量谈毒性就是耍流氓!


目前食品添加剂主要分三类,分别是增味剂、着色剂和防腐剂。在海天酱油中,含有谷氨酸钠、5’-呈味核苷酸二钠、5’-肌苷酸二钠、苯甲酸钠、三氯蔗糖五种添加剂。除了苯甲酸钠是防腐剂,其他四种都是无毒无害的增味剂。所以,“添加剂双标”的说法,颇受质疑;毕竟不同国家食品安全法的规定不同,中国要求相对严格。


或许在海外看到的海天酱油包装袋上没有写添加剂,不代表它真的没有添加剂,只是海外的很多国家不要求标注。尤其在全球食品添加剂使用规模最大的国家便是美国,其次是日本;食品工业越发达,食品添加剂的使用量才越大。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使用添加剂的根源,在合法省钱,目的在于拉高利润,奉迎消费者的口味。所以海天味业也有零添加的酱油,但得多付几块钱。


论海天在调味品市场“一超多强”的缘由,无疑三大护城河:制曲的工艺、独特的地理位置、定价权。


可近年市值增速变缓,很可能调味料市场有一定的天花板,而低效的广告投入过大,也是原因之一。


《钛度热评》是由钛媒体推出的热点事件观察栏目,主要邀请对不同行业发展、不同商业模式有着独到见解、深度观察的媒体人和行业从业者,通过多角度解读全面展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如果你关心最新趋势、有自己的独特见解、想同更多志同道合的人分享交流观点,欢迎添加《钛度热评》社群小助手微信:taiduzhushou,加入《钛度热评》社群,跟我们一起打造一个思考者的社群,让有价值的思考被更多的人看到!


举报收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