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有差异,总体波动不大
“现在收购商那边给的价格大概是1.1元/斤左右,粮站的可能会稍微高点。”河北省邢台市临西县的种植户张玉坤种了不到30亩的小麦,受年初“倒春寒”等天气影响,今年产量有所减少,亩产大约在650斤左右。由于前期小麦市场价格与自己的预期不符,张玉坤将小麦暂时存在了收购点,没出手。张玉坤告诉记者,在当地,和他有一样想法的农户还有不少,不过一些种植大户为了节省运输成本,会选择直接与收购商联系,销售进度较散户更快。
河北省河间市景和镇兴丰农场的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印证了张玉坤的话。兴丰农场今年种植了不到3000亩小麦,6月底7月初就已销售一空。“都是附近的收购商来到地里直接收的,我们量大,收购商直接装满车就走了,省事儿。”
在河南省信阳市息县,抽穗期的一场连阴雨让种粮大户柳学友受了不少损失。10月底,柳学友将最后一批粮食卖给了加工企业:“质量好些的小麦每斤能卖到1块多钱,这几年看来,优质麦价格还是要高一些。”
自2014年小麦最低收购价从1.12元/斤上调至1.18元/斤后,曾连续4年维持不变。据《粮油市场报》,2017年6月~7月,主产区新麦收购价处于托市价格附近,在1.16~1.22元/斤之间;2017年后期麦市较为坚挺,至12月底,主产区价格多在1.26~1.31元/斤之间小幅波动。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监测数据显示,今年新麦上市以来,小麦价格总体平稳,多在1.15~1.2元/斤之间波动。
“虽然今年大家的期望值都比较高,但是总体来说,小麦价格波动并不明显,所以给我的直观感觉是供给还是比较充足的。”对小麦市场行情格外关注的张玉坤说。
市场主体对后市行情保持乐观
“小麦落不了价。”在谈到对2019年小麦最低收购价再次下调的看法时,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的一位粮食经纪人杨海彬这样回答。“散户种植小麦的时候大多不够重视生产管理,小麦品质和产量都会受到影响。”据杨海彬了解,今年秋季,当地一些散户不再种植小麦,转而种植花生。
“品质好的小麦不可能跌到这个价格。”经历了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第一年麦市的李卫东对此毫不怀疑。今年6月底7月初新麦上市时,当地每斤小麦的价格比去年高了2~3分钱。“粮食存到现在,成本基本都在1.2元/斤以上,价格太低了农户也不会卖。”
的确,小麦最低收购价格下调并不意味着市场收购价格必然下降。只有当主产区市场粮价低于最低收购价时,国家才会启动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指定收储企业按照最低收购价入市收购,避免市场价格过度下跌,保护农民利益。2018年小麦最低收购价执行预案最终仅在河南、江苏、安徽3省启动,预案启动范围缩小,正是最低收购价政策托底作用的体现。“通常情况下市场价格都应高于最低收购价。”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表示,一般情况下农民随行就市出售粮食,粮食价格水平主要由市场供求决定。
种植户调整生产谋增效
市场调节“无形的手”已经显露出了威力。“今年有些小麦质量不太好,不同品质的小麦也存在一定价格差距。”杨海彬说,一些质量不错的专用小麦价格可以达到1.17~1.18元/斤,前两天,周口市附近还有一些小麦以1.2元/斤的价格卖给了面粉加工企业,三等粮的价格差不多在1.08元/斤左右,而品质在三等以下的有些只能卖到0.7~0.8元/斤。
今年新麦上市后,优质优价特征凸显,优质小麦价格比普通小麦每斤高出0.1元以上,种植优质小麦的农民收入明显增加,这也有利于进一步引导农民合理种植,不再单纯追求产量,而是更加注重品质提升。国家发展改革委价格司有关负责人介绍,既要守住粮食安全底线,又要更加有效地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活力,引导农民调整种植结构,按市场需求种植质优价高的品种,促进农业提质增效,这也正是近年来我国完善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的思路之一。
“以往大家都是图省事才种小麦。”安徽省瑞年丰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志刚告诉记者,小麦的品质直接反映到了价格上,由于小麦品质和产量都不是特别理想,收益不高,再加上土地流转费用、农资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他决定今年改种油菜。
而在兴丰农场,去年种植小麦的近3000亩土地已经全部休耕,今年小麦种植面积在2300~2400亩之间。“深松土地,让地也好好休息休息,从提高土地质量入手,为明年打好基础,争取多卖点钱。”
最低收购价指的是政府兜底的粮食价格,这是为了避免粮食价格过低导致农民种植积极性下降,进而危及我国粮食安全的一个政策,在市场价格高于最低收购价时,该方案是不会启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