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预制菜”成了流量密码,围绕预制菜的是与非众说纷纭。究竟是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还是让消费者“吃不到好菜”的罪魁祸首?其实,预制菜最大的麻烦在于,尚无国家标准来对预制菜行业“一统江湖”,众商家无标准可循,优质预制菜无法得到凸显,劣质预制菜又得不到淘汰。
好在,上海本月起施行《预制菜》《预制菜生产加工卫生规范》,为本市预制菜的生产与发展指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与全国大大小小的预制菜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行业标准相比,上海的团体标准颇有创新之处,已得到了良友、清美、叮咚、紫燕、盒马等首批本地企业的承诺执行。
如今,有些网友认为“餐厅已经普遍使用预制菜,想找家没有预制菜的餐厅太难了”。对此说法,上海市食品安全工作联合会首席专家顾振华表示:
对于预制菜不应走入两个极端,即“预制菜不应该存在”和“未来预制菜会替代所有菜”。
上海为什么要出台预制菜的团体标准?
顾振华介绍,目前,预制菜产业虽高速发展,但在有关调研中显示,消费者对预制菜的顾虑因素主要包括“食品安全问题”“产品质量不稳定”,尚无预制菜国家标准等。这些因素影响着该产业的发展和政府有的放矢监管。目前,预制菜范围广泛,考虑到适用性和灵活性,宜采用团体标准形式规范预制菜产业,保障食品安全,促进产业发展。
《预制菜》团体标准的出炉,也有望帮助消费者增进对“预制菜”的了解。
记者从该份标准中看到,预制菜可根据产品用途、产品贮运销售条件、产品加工方式及主要原料多个维度来分类。若安产品用途分类,可分为:即食预制菜、即热预制菜、即烹预制菜、即配预制菜。也就是说,并非只有完全做好只需加热一下的才叫预制菜,符合要求的即烹半成品菜和符合要求的即配净菜都算预制菜。
再比如,根据产品贮运、销售条件分类,预制菜可分为冷冻、冷藏、常温。也就是说,那些每年春节都热销的老字号外带年夜饭,无论冷藏、冷冻、常温,都属于预制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