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余年前的一个黄昏,年轻的中餐厨师郭文龙双手持刀,娴熟又麻利的剁着案板上肉馅的动作,深深打动了他的老板。晚餐饭点过后,老板找他谈话,表示:加薪500,未来好好干!
没想到的是,未来的薪资并未如郭文龙的手艺一般持续走高。2018年前后,餐厅开始从扬州某食品厂大批量引进各种料理包。只需解冻后上猛火加热,两分钟的动作,代替了长达数小时的洗切备菜、煎炒烹炸流程。
近日,预制菜的争议越来越大,话题也愈来愈多。郭文龙等预制菜的深度参与者们,也重新审视起这个让人又爱又恨的新事物。
从业者:预制菜有出现的必然性
对于预制菜,郑州餐饮投资人、品牌推广顾问蔡智远,理解但不支持。
“早在15年前,麦当劳、肯德基这些‘洋快’在国内如火如荼、大行其道之时,传统中餐餐饮人就开始痛苦的思索:中餐如何实现菜品标准化、店面可复制化,从而让中餐也能像洋快餐一样遍地生根。”蔡智远介绍道,中餐烹饪形式多样、制作工艺复杂,且中餐的教学和传承,从来都是靠“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通过自身的领悟与经验累积,最终让出品越来越美味,“糖盐等调料的配比好办,但锅气、火候这些往往较为抽象,难以实现完全复刻。能大体解决这些问题的中央厨房,逐渐应运而生”。
而对于郑州某餐饮品牌老板靳晓刚而言,预制菜是解决其店面运营管理的一个可行之道。
程序员出身的靳晓刚,跨界到餐饮领域创业,不到半年便遭遇重创——有技术有团队的厨师长,无视餐厅运营情况,不断要求涨工资,最终彻底谈崩后,竟直接带着团队离开。
靳晓刚至今还记得厨师集体撂挑子的那个上午,看着空落落的后厨,自己绝望的心情。他以重新装修闭店了一周,才临时更换了一班后厨团队。但餐厅因口味变化较大,遭到顾客的不少差评,一度濒临倒闭。
从那时起,靳晓刚就开始了两项新工作,一是将饭店里的爆款菜品标准化,并通过与食品厂合作,将核心配方制成调味包。二是从选品环节入手,将配搭型菜品通过采购半成品预制菜的方式,实现“去厨师化”。
经过一年多的摸索和调试,靳晓刚的饭店,菜品种类比过去丰富了一倍,但用工人数却并没有增加,且所有菜品都可以高效稳定的出品。“现在已经开始开放加盟了,没有中央厨房和预制菜的加持,很难实现这种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