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联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盐是“害人盐”,吃多了有害身体还致心血管病,这种盐可以放心吃

   2023-04-12 9710
核心提示:“爸,我都跟你说过,少放盐,你就是不听,你现在三高,你这是要气死我吗?”见爸爸做饭的时候拿着一勺一勺的盐,一勺一勺的往锅里加,陈太太一阵焦急的劝说。没办法,老太太上了年纪,不仅三高,而且平日里也不懂得

“爸,我都跟你说过,少放盐,你就是不听,你现在三高,你这是要气死我吗?”见爸爸做饭的时候拿着一勺一勺的盐,一勺一勺的往锅里加,陈太太一阵焦急的劝说。没办法,老太太上了年纪,不仅三高,而且平日里也不懂得节制,一顿饭下来,光是看着就让人担心,陈女士很是担心,但是她又怕自己的呼吸会引起老太太的不满,所以只能在一旁干瞪眼。陈老被自己的女儿这么一说,心中有些不安,但还是小声的反驳道。“可是你也不能肆无忌惮,而且你的身体也不健康,下次不要再这样了。


陈女士听到父亲的话,想要解释,却又说不出话来,她已经上了年纪,有些事情并不是她不明白,只是她并没有放在心上,因为她很少回来,也不希望自己的父亲因为这件事情生气。不过陈小姐也想不明白,上了年纪的人,嘴巴怎么就这么大了?


一、人越大,胃口就越大?


不只是陈爸爸,许多人在上了年纪后,就会觉得自己的口味越来越重,原因何在?医学研究发现,人只能通过舌头接触到含有酸、甜、苦、辣等味觉的物质,才能将感觉传递给大脑,而这一过程中最关键的两个环节就是舌头的接触和大脑的表达。从理论上来讲,人的生命中只有一个大脑和一条舌头,因此,从逻辑上讲,人的味觉应该是一成不变的,但在实际生活中,人的生理功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老化,加之物质因素对味觉产生了影响,因此,一个人的味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这是一种很常见的现象。


二、有心脏病的人,是不是要减少食盐的摄入量?


陈女士担忧爸爸食用过多的盐分,主要是害怕盐分会使心血管病恶化,所以,如果有心血管病,就要减少食用盐分吗?换句话说,“盐”并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钠”才是引发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因素,如果控制食盐的摄入,很可能会引发更严重的心血管疾病。这篇文章是这么解释的,食盐中既有钠,也有钾。钠的确能提高血压,而钾则能降低血压。盲目控制食盐的摄入,容易造成体内钾元素的缺乏,增加患心血管疾病的几率。由于,研究人员提出,摄入由75%的氯化钠和25%的氯化钾组成的低钠盐,不仅从根源上解决了高钠的问题,还可以在无形中提高人体内的钾含量,对血压进行双重降低,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那我们应该重视血管的保健,为何有人长寿有人会短命,其实最终都绕不开心血管衰老,每个人体生活习惯和饮食规律的不同都决定着心血管功能的高低和衰老程度,最终退化病变影响你的寿命,而步入中老年后三高,心脑问题也是因为血管的老化,导致疾病的侵入,这时候我们需要日常多补充辅宁通肽来保养心脑血管,辅宁通肽中富含珍贵的银杏和地龙蛋白,这两种物质都被老中医亲切称为“血管守护神”,它们可以防止血管及心肌衰老,消除血管壁沉积成分,降低血液黏稠度。增加血管通透性和弹性从而降低血压和血液胆固醇水平,从而预防高血脂。其中的地龙蛋白具有溶解血管沉积物、双向调节血压、降低血糖等多效作用。长期补充辅宁通肽可以预防和改善中老年群体因年纪增大而出现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以及各类血管问题。同时对心脏保养都有不错的表现,也可改善经常出现的头晕胸闷、心悸气短、乏力无神等问题发生。降低血管问题概率延缓血管老化,防止意外发生,安度中老年生活。


三、对中老年人来说,要注意控制“隐形盐


WHO推荐每人每日食用盐6克,但根据中国居民生活质量调查,目前中国人均每日食用盐已达10.6克,严重超出标准。或许有人会问,我们已经在努力控制盐分了,但为什么还会出现“隐形盐”呢?


1、多种调味品


盐实际上广泛存在于:酱油,醋,味精,豆瓣酱,辣椒酱,豆豉等等调味料中,有些人只看名字,不会认为有盐,但这些调味料往往都会添加大量的盐分来调味。比如味精,100克里面至少有20克的盐。


2、面包,糕点,话梅和其他糖果


冰激凌、蛋糕、梅子、挂面等看似与盐无关的食品,实际上却是一种高含盐量的食品,比如100克梅子里面就有8克的盐分,而100克挂面里面的盐分一般都在400-600毫克之间,有些甚至高达1200毫克。


3、几种蔬菜


除上述人为因素外,还有许多天然的蔬菜,如茴香,茼蒿,芥菜,芹菜等,也是最容易被忽略的。因此,盐分的摄取有时更需对“隐形盐”进行控制。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yzc.cn/news/show.php?itemid=15276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2419673571@qq.com。
 
更多>同类政策法规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法规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