味精是一种增鲜剂,在我们小时候经常用到,根据统计我国成年人每天平均摄入一小勺味精,但如今很多家庭逐渐不再使用,在外面吃饭时经常质疑“是不是放了味精”。
为什么大家对于味精有了一定“敌意”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有传言称:味精会致癌,并且在最近几年关于未经致癌的言论比较多,这让很多人陷入一种恐慌。
为什么很多人不吃味精了,难道它真的会致癌吗?真相其实很简单
味精的故事还得从日本化学家池田菊苗说起。1908年在一次晚餐中,他发现妻子做的海带黄瓜汤特别鲜美,于是就问他是否添加其他食材得到否定的答案,池田菊苗觉得海带当中肯定有特别支出。
于是开始研究海带的化学成分,提取出谷氨酸钠,就是谷氨酸钠,让海带汤变得更加鲜美,随后将谷氨酸钠做成鲜味剂,取名“味之素”,获得专利。
后来中国工程师吴蕴初研究“味之素”里的谷氨酸钠,想办法自己提炼出来,这就成了人人都在用的中国味精。
国人吃了近一个世纪的味精,近年来纷纷放弃味精,这到底是为什么呢?1968年的一天,一名美籍华裔医生赵浩民给英给新英格兰医学报寄了一封信,写道:
他每次在美国中餐馆用餐后,脖颈后面都会出现麻痹感,伴随心跳加速、体力不支。而原因可能是因为中餐馆使用的味精。
此言一出,及其三层浪传言迅速流传,科学界对未经开始一系列研究,人们开始恐慌,甚至拒绝吃中餐。
关于味精的传言层出不穷,其中最大的说法就是在炒菜时会释放出致癌物,但是关于胃经加热致癌的言论,并没有科学依据。
味精加热到100℃,就会产生致癌物?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钠是谷氨酸的钠盐,谷氨酸是组成蛋白质的一种氨基酸,比如我们每天吃的肉蛋,豆制品等食物,会含有大量谷氨酸,可以经过消化分解被人体吸收。
钠离子,更是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和调味品中,比如大家每天吃的食盐。因此,从成分上来说,味精并不会毒害人体。
味精加热之后会转变为焦谷氨酸钠,很多人认为这种物质是致癌的罪魁祸首,对此江苏南京中西医结合医院的王东旭副主任医师表示:
味精处于100℃温度下且加热一个小时,确实会产生反应,生成焦谷氨酸钠,但是含量非常低,仅有0.6%的味精会生成焦谷氨酸。而这种物质本身是无毒的,也并不是致癌物,对人体不构成什么威胁,所以不需要过度担忧。
目前没有任何一篇权威文章能够证实味精致癌,在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列出的几百种致癌物中也没有发现焦谷氨酸或味精的身影。
味精的制作过程与酸奶醋等方式差不多靠发酵而来,原料主要是小麦面筋或化学合成,是一种非常成熟的加工工艺,所以只要保证生产流程严格规范,基本不会有任何安全问题。
味精的危害,需要重视!
味精是一种常用调味品,主要成分为谷氨酸钠,如果是日常适量食用,一般不会对人体造成明显的危害,但是如果长期过量食用,则有可能会对人体造成一定的危害,但并无确切的十大害处,常见危害包括营养缺乏、神经系统损害、诱发疾病等。
1、营养缺乏:当食用味精过多,导致体内的谷氨酸聚集过多,就会影响人体对钙、镁、铜、锌等矿物质的吸收,造成营养元素缺乏,可能会影响机体新陈代谢;
2、神经系统损害:味精中的谷氨酸参与机体抑制性神经递质的产生,当机体内的谷氨酸含量增高,抑制性神经递质也会增高,从而出现眩晕、头痛、嗜睡、肌肉痉挛、心慌意乱等一系列症状;
3、加重病情:长期大量食用味精会导致血液中钠离子浓度增高,对于高血压、肾脏疾病、浮肿患者会加重病情;
4、其它:过量食用味精还可能造成口干、有酸涩感等不适。另外还需注意,如果高温烹饪味精,还可能会产生焦谷氨酸钠,可产生一定的毒性。
因此,味精应该适量,不可过于贪“鲜”,同时在本身具有原发病时,应根据医嘱食用,尽量选择低盐、少钠膳食,防止病情加重和导致并发症的发生。
延伸——吃味精的7大注意事项
1、不宜放在过碱或过酸的汤菜中。味精在碱性汤液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一种不良气味;在酸性汤液中溶解度小,味精会失效。
2、不宜过量食用。用量过多(每天食用5克以上),会出现背部及上肢麻木、周身酸软等不良反应。
3、不宜在炝锅时放入。在高温下味精会变成焦谷氨酸钠,这是一种有毒物质。同样道理也不可长时间炖煮。
4、不宜调入鱼、虾、蛤蜊等食物中。
5、不宜加入炒蛋中。因鸡蛋本身就含有许多氨基酸,正是味精的主要成分。
6、不宜婴儿食用。因味精能和婴儿血液中的锌发生特异性组合,生成谷氨酸锌,随尿排出体外导致婴儿缺锌,
7、不宜直接拌入凉菜中。因难溶解影响调味效果,应先将味精溶解在适量温水中后再行拌入,这样调味效果好。
注意人群:味精吃多了,常常会感到口渴,这是因为味精中含有钠,过多摄入可导致高血压。60岁以上的人对钠的摄入尤为敏感,所以,老年人和患有高血压、肾病、水肿等疾病的人尤其应该少吃味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