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联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抗炎饮食”有哪些特点?一起来看

   2023-03-06 9000
核心提示:一到春天就容易出现过敏症状,打喷嚏、流鼻涕,鼻炎反反复复?现在流行一种“抗炎饮食”,据说按照这种方式调整饮食,可以平衡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过敏症状,并且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降低炎症感染风险,真的有效果

一到春天就容易出现过敏症状,


打喷嚏、流鼻涕,鼻炎反反复复?


现在流行一种“抗炎饮食”,


据说按照这种方式调整饮食,


可以平衡体内的炎症反应,减轻过敏症状,


并且还能增强人体免疫力,


降低炎症感染风险,


真的有效果吗?


一起来了解↓


过敏时出现流鼻涕、充血、打喷嚏的症状,其实就是身体接触了过敏原后所产生的一种排异反应,而排异反应就是一种炎症状态,所以当我们选择一些具有抗炎作用的食物时,就能够降低身体的炎症反应,从而降低身体在过敏时的反应,改善过敏的症状。


之所以现在过敏的人群比较多,一方面是因为疲劳以及作息不规律,导致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黏膜受损,使外界的花粉、螨虫等过敏原更容易进入体内,产生过敏反应。另一方面是因为不少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经常会吃一些促进炎症的食物,让人体处在慢性炎症的环境中。


长期处于慢性炎症的环境中,不仅会让机体组织处于反复损伤和修复的状态中,增加癌变几率;还会降低整个免疫系统功能,导致识别、清除肿瘤细胞的能力异常,进一步增加癌症风险。


已有研究证明慢性炎症与很多慢性病相关,如肥胖、2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牛皮癣、类风湿性关节炎等。


“抗炎饮食”包括哪些?


要想减轻过敏症状,增强免疫力,需要降低身体的炎症水平,可以多吃一些抗炎食物。


具有抗炎功能的食物


蔬菜类:尤其是十字花科蔬菜如羽衣甘蓝、卷心菜、西蓝花等。


水果:尤其是浆果类如蔓越莓、草莓、蓝莓等。


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如三文鱼、亚麻籽油、葡萄籽油、菜籽油、坚果等。


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全谷物、豆类。


香辛料:如姜黄、生姜、肉桂、八角、桂皮、大蒜、葱等。


注意:有些人可能会对小麦、牛奶、坚果或者海产品过敏,因此在选择食物时要因人而异。


抗炎饮食只是饮食模式,不能代替药物,如果已经出现严重的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抗炎饮食特点(详解版)


以植物性食物为主,强调多食用水果和蔬菜、全谷物、富含ω-3型脂肪酸的食物、瘦肉以及香辛料等。


1.以植物性食物为主,要多吃蔬菜水果


推荐大家每天吃5~7种不同颜色的蔬菜和水果,蔬菜应该达到500克以上,特别是颜色深的蔬菜,因为这些蔬菜含有非常丰富的抗氧化、抗炎的物质,比如卷心菜、羽衣甘蓝,还有西蓝花等这些深色的蔬菜。


除了这些十字花科的蔬菜以外,水果中的浆果由于含有丰富的多酚和黄酮,也具有不错的抗炎作用,比如蓝莓、草莓、树莓、樱桃等。


2.增加全谷物的摄入


全谷物达到平时主食的1/3~1/2。


3.增加ω-3型脂肪酸的摄入


我们要多吃一些海产品,因为过量摄入红肉会促炎,而白肉是抗炎的,所以建议大家每周至少要吃2~3次海产品。


除了鱼类以外,坚果也是ω-3型脂肪酸的来源,每天可以吃10到15克左右。


同时,在饮食中还可以加入一些豆制品,其中的膳食纤维和黄酮类物质,也有利于抗炎。


4.增加一些辛香调味品的摄入


我们可以多吃一些丁香、迷迭香、姜黄、葱、姜、蒜,还有八角、桂皮等调味品,有大量研究发现这些调味品具有抗炎、抗过敏的作用。


抗炎还应这样做


提升免疫力,减少慢性炎症的发生,除了均衡饮食外,最好能从4个方面着手:


运动:每天进行30分钟的适度运动,有氧运动在提升免疫力方面效果十分惊人。


减压:长期的压力和紧张会增加人体的炎症水平,保持乐观心态和良好习惯有利于控制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规律的睡眠也有助于减缓炎症因子的积累。


控制体重:肥胖可导致荷尔蒙和免疫系统紊乱,加剧慢性炎症的发生,因此平衡饮食与运动,保持适宜的体重和体重指数BMI。


戒除不良习惯,定期体检:抽烟酗酒是公认的不良生活习惯,其均会造成血液中炎性细胞因子水平的提升;定期开展体检,及时发现机体潜在的风险;如已患上胃炎、咽喉炎、肝炎等炎症或有自身免疫疾病如红斑狼疮、关节炎等,则需要更为细致而科学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


过敏也是引发慢性炎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对于过敏人群,剔除过敏原是抵御慢性发炎的重要途径。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yzc.cn/news/show.php?itemid=15008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2419673571@qq.com。
 
更多>同类政策法规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法规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