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提鲜,就不得不提厨房里的各种调味品了,酱油、蚝油、味精、鸡精……让人眼花缭乱。
但不知何时起,这些调味品却被贴上了“不健康”的标签,尤其味精和鸡精更是黑料缠身,厨房地位一落千丈,从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线”调味品flop成了不见身影的“十八线”。
那么,这些调味品到底是“好搭档”还是“坏东西”呢?今天,我们就来辨一辨~
中国癌症高发,都是味精惹的祸?
味精在中国一度实火,早在上个世纪,这种白色颗粒就是国人餐桌上的“常客”,只要加入小小几粒,就能让食物更鲜、更美味,而且价格还很便宜。
不过,自打“味精致癌”这个说法广为流传,很多家庭就对味精避而远之了,但即便如此,中国仍是全球第一大味精消费国,消费量约占全球总量的70%,这又是为什么呢?
对此,母上大人真相了,妈妈的语录里总会这么一句——外面的东西都是味精。味精的主场已经转向了餐饮业,如果你爱吃外卖、下馆子,肯定会碰上它。
味精是化工合成的吗?
这实在是冤枉味精了,味精的主要成分是谷氨酸的钠盐,也是这东西赋予了味精鲜味。
谷氨酸是蛋白质的基本组成成分,成年人每天都要吃几十克蛋白质,其中谷氨酸就有10克以上。海带、番茄、蘑菇、玉米等常见的天然食材中,都存在着谷氨酸。
最早的味精,其实是从海带中提取出来的,而现在,生产味精已经是一门很成熟的技术,主流的核心工艺并非大家以为的“化工合成”,而是“发酵”,所采用的原料大多也是淀粉或糖蜜。
味精加热了会致癌吗?
曾有传言说:味精加热后,会产生致癌物焦谷氨酸钠。
其实,谷氨酸钠并不是一遇热,就会产生焦谷氨酸钠,只有当受热超过120℃时才会产生,但这种物质不会致癌,也没有什么毒性。焦谷氨酸钠在很多领域都发挥着作用,比如药品、化妆品等等。
而且,味精的安全性早已得到认证,世界卫生组织把它归入到了“最安全”的类别。
为啥吃完味精总会不舒服?
对味精的“差评”,还来自于不好的食用体验,一些人吃了放味精的菜后,总会感觉口干舌燥。
实际上,这很大程度可能是和摄入了过多的钠有关。
一般来说,1克盐中含有393毫克的钠,1克味精的钠则有136毫克。而除了味精,钠还存在于很多调味品中,这就使得钠的摄入量容易超标。
而对于少数敏感人群来说,大量食用味精后,可能会出现头痛、乏力等不适,但这属于食物过敏,并不是味精本精的锅。
小贴士: 谷氨酸钠转变为焦谷氨酸钠后,会失去鲜味,所以味精最好不要长时间加热,在快起锅的时候放最好。
相比于味精,鸡精更健康?
鸡精最会迷惑人了,名字里有个“鸡”,包装上也常常有只大肥鸡,但这可不代表鸡精比味精更健康,鸡精和鸡肉、鸡汤往往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产品的配料表中可以看到,鸡精是在味精的基础上调配而来的,就像是味精的“Pro版”。鸡精一般还会加上盐、糖、食用香精等成分,因此,味道也会更为鲜美、浓厚。
至于营养方面,鸡精、味精在蛋白质和脂肪含量上的差异较大,钠的含量却差不太多,但因为每次调味就只会放上一点点,这些差异其实也可以忽略不计。
鸡精、味精,很难说哪个会更好,但如果是做菜提鲜,可以看看做的什么菜,做素菜用鸡精口味会更丰富,做肉菜用味精则不会掩盖肉的原味。
常吃蚝油,对身体危害大?
与味精、鸡精相比,酱油和蚝油这2种“油”是厨房中更亮眼的存在,做菜放点滋味倍增。
但也有人说:蚝油里根本没有蚝,都是食品添加剂,吃多了有害健康。
这里小编就要公开拉踩了,蚝油和鸡精可不同,它确确实实是用蚝制成的。那为什么蚝不便宜,蚝油却卖得很便宜呢?
蚝油的主要成分是蚝汁,蚝汁的做法多数分为2种,一种是用蚝蒸煮,另一种则是把蚝酶解,其实就是蚝肉浓缩出来的。
而蚝油所呈现出的味道,除了有蚝汁的功劳,还有糖、食盐等成分的加持,当然,味精的主要成分“谷氨酸钠”也是不可或缺的。
蚝油里虽然没有蚝肉,但只要合理食用,也并不妨碍它是一个安全、无害的调味品。
小贴士: 很多人喜欢把蚝油直接放在灶台上,但蚝油开封后,最好还是放冰箱里冷藏保存哦~
做菜时,该用蚝油还是酱油?
每个人的家里,一定会有瓶酱油。除开最基本的盐和糖,如果只能再挑一个调味品,相信很多人会选择酱油。
酱油是由大豆、小麦、麸皮等原料发酵而成的,除了主要成分,酱油和蚝油的其他配料并没有很大不同,都有谷氨酸钠等用以提鲜,也都会加入糖等增甜。
酱油、蚝油都属于深色系、咸鲜味的调味品,但一个是液态的,一个却是糊状的。蚝油之所以更稠,主要是因为添加了黄原胶等增稠剂。
其实,两者主要是口感上有区别,都只是调味品,选择哪个主要看自己的喜好。而如果想让菜呈现出稠稠的效果,那就选择蚝油,比如十分经典的“蚝油生菜”。
特别需要注意的是,高钠饮食会增加得高血压和胃癌的风险,做菜时如果已经使用了酱油、蚝油、鸡精或味精,一定要记得减少盐以及其他含钠调味品的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