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联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中国癌症高发,是蚝油惹的祸?医生建议:这3种调味品,尽量少碰

   2022-09-08 8110
核心提示: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的油盐酱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味的需求了,一种更鲜美,更方便的调料,走进了我们的厨房,无论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基本的油盐酱醋,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美味的需求了,一种更鲜美,更方便的调料,走进了我们的厨房,无论是热炒还是凉拌,它都占据着重要地位,它就是蚝油……
 
蚝油是一种可以润色、增鲜的调味品,体态均匀,黏稠度适中,呈红棕色至棕褐色,鲜亮有光泽,具有润色、增强食欲的作用,与酱油相比,蚝油的鲜味来源更加丰富,除了谷氨酸以外,核糖核酸也是蚝油的呈味主体。
 
如今人们早已默认了蚝油的存在,但近几年根据各种报道,人们对蚝油的争议还是比较大的。
 
甚至有人说吃蚝油会增加患癌风险,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难不成以后我们再也不能使用蚝油了吗?针对这个问题下面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
 
 
01
中国癌症高发,是蚝油惹的祸?
蚝油是一种起源于广东的调味料,主要原材料是牡蛎,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有“海底牛奶”的美誉,可是近年来,关于蚝油致癌的议论此起彼伏,使很多人对于蚝油望而却步。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说法,主要是因为蚝油当中丰富的谷氨酸钠,经过高温处理之后更容易出现焦谷氨酸钠,这种物质具有一定的致癌性,人们吃了之后会增加致癌的风险。
 
不过蚝油是不耐高温的,只有温度加热到120摄氏度以上,可能才会产生有害物质,给人体健康造成影响。
 
但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菜的时候,温度很难达到120℃以上,而且耗油如果加热到120℃以上,也会失去鲜美的味道,所以只要正确使用蚝油,是不会产生危害的。
 
 
02
使用蚝油的注意事项
不可直接使用
 
虽然蚝油的鲜味比较浓郁,但如果直接使用并不能够发挥出鲜美的味道,正确的方法应该是把蚝油加热后再使用,比如放在凉拌菜里面的话,一定要在锅中加热后再倒入食材上面,这样才能够体现蚝油的鲜味。
 
不可以长时间烹饪
 
如果蚝油在锅中长时间加热,不仅起不到提鲜作用,还会破坏掉蚝油本身的营养以及影响到蚝油的口感,因此,我们在制作美食时,尽量等到快出锅的时候再添加蚝油,这样做才可以最大程度保留住蚝油的鲜味。
 
 
注意保存方法
 
关于蚝油的储存,很多人不在意,用完蚝油之后就会顺手放在灶台边,跟着酱油料酒等其他调味料放一起。
 
其实这是不正确的储存方式,蚝油在长期靠近火源和高温的情况下容易导致变质,实际上低温环境更利于蚝油的保存,所以用完以后及时把蚝油放到冰箱冷藏,可以保持蚝油的黏稠程度、口感和保质时长。
 
不可多放
 
虽然蚝油是一种提鲜的调味料,但放多了反而起不到效果,所以炒菜的时候,千万不要太过于依赖蚝油的提鲜作用,每次放五毫升左右,就足以提高整道菜的鲜美程度了。
 
 
03
医生建议:这3种调味品,尽量少碰
1. 自榨油
 
有不少家庭喜欢吃自榨油,认为这种食用油的口感会更加浓厚,味道也会更香,实际上,有些自榨油存在安全隐患。
 
早前有多个粮油店被查出自榨油黄曲霉毒素含量超标,一方面是因为他们用的原材料有可能是已经发霉、变质的,另一方面是因为生产环境很差,机器也比较脏,而且还没有经过精练,无法彻底去除杂质和有害物质。
 
2. 鸡精
 
鸡精也是非常常见的调味品,现在有些人不怎么用了,但外面的饭馆中还会用到,鸡精少用无害,可以给我们的食物增鲜,但是如果过量的使用,鸡精中的一些化学成分会破坏胃粘膜,引发胃病。大家一定要控制好用量。
 
同时鸡精中的钠需要通过肾脏排出体外,摄入多会增加肾脏方面负担,尤其对于肾功能障碍的人群更加不利,鸡精食用过多会导致血液中的谷氨酸含量升高,影响机体新陈代谢,导致人体缺锌。
 
 
3. 白糖
 
白糖作为厨房里非常常见的一款调味品,在平时用途还是比较广泛的,如果我们摄入过多白糖就会导致热量和脂肪摄入超标,从而导致脂肪在身体内堆积增加患上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病风险。
 
这两种疾病都是诱发脑梗的高发疾病,在平时炒菜时要少放。
 
结语: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在调味品的选择上更加多样,不过一定要注意摄入量,合理规划饮食结构,身体才能更健康。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yzc.cn/news/show.php?itemid=14620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2419673571@qq.com。
 
更多>同类政策法规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法规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