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造现代化食品加工“旗舰”
郭培正自1978年创建个体加工点至今,从香油加工小作坊,到年产值6亿元的现代化农副产品加工企业;从一辆自行车载着两个油桶赶集,到产品畅销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从辣椒简单代收,到牵头成立辣椒产业商会(协会)党委,推动300多家会员企业抱团发展,年交易额达120多亿元,出口份额占全国辣椒贸易总量70%以上,每年上缴税收2亿多元,让“小辣椒”成为“大产业”。43年的风雨历程,凭借非凡的勇气和毅力,他锻造了与改革开放同心同向同龄的现代化食品加工“旗舰”。
1969年,郭培正退伍回到家乡,看到乡亲们守着几亩薄地熬日子,心里一直憋着一股劲儿。“改革开放”的号角鼓起了郭培正的致富雄心,他大胆承包了香油坊。创业伊始,他把家里的猪、羊,甚至口粮都拿到集市上卖掉,凑资金进设备学技术,一滴滴金灿灿的香油汇成汩汩流淌的致富乐章。每天往返一百多里路,早出晚归,风雨无阻,他的香油声名鹊起。他就开始带领乡亲们一起搞香油加工,让前柏兰村迅速成为致富先进村。
一个偶然的机会,郭培正了解到两位韩国客户急需一批芝麻粉的消息,他敏锐地把握住这一商机。好商机也是新挑战——国内没有设备。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郭培正带领5名工人对几十种设备进行改造调试,连续奋战16个昼夜,终于研制出我国第一台芝麻粉出粉机!他以惊人的速度将合格芝麻粉按时交给了韩国客户。
1986年,得知外贸部门需要大量辣椒,他又“热”起来。“当时我就想,红红火火的辣椒经营起来也一定红红火火!”从简单的本地收购到200多个辣椒系列产品,连续成为4年海底捞“优秀供应商”,郭培正也由“卖香油”的,变成远近闻名的“辣椒大王”。特别是任商会(协会)党委书记以来,他按照“突出特色拓空间、抱团发展拓市场”的思路,打造“红色产业”组团,不仅直接拿下国内辣椒定价权,而且带领上千名胶州“辣椒人”走南闯北,在新疆、内蒙古、甘肃等七省区建立种植示范基地300多万亩。
“新疆独特的气候和土壤特点非常适合色素辣椒的生长,也能为当地人增加收入!”2000年开始,郭培正来到新疆,在和静县试种辣椒成功,并大面积推广。2017年郭培正到了和田策勒县。他找到了巴什玉吉买村党支部书记麦麦提热伊木·买买提明,商讨让他带领村民种植辣椒,但这对没有经验的维吾尔族老乡来说困难不小,第一年就失败了。“以前我们只负责提供免费种子,然后回收辣椒。但是策勒县没有辣椒种植基础,群众也缺少技术。”
为了让他们掌握技术,郭培正计划对大伙儿进行培训。但就在这时,一个突如其来的变故打乱了计划,当地原本打算种植5000亩辣椒骤减到400亩。原来策勒县自然灾害频繁,加上试种失败,老乡们不敢贸然大面积种植这种“新鲜玩意”。种植面积达不到,经济效益就上不去,郭培正当即保证,自己会派技术人员指导种植,并以保底价格收购辣椒。这让老乡们打消了顾虑,改种辣椒后,每亩收入由原先的四五百元提高到三千元。
“种的辣椒长得红红火火,他们尝到了甜头,就大量地进种子,辣椒的实验就发展成了大型的辣椒基地。”20多年来,郭培正先后在新疆、内蒙古、甘肃、四川等七省建立辣椒种植示范基地300万亩,100万农民受益,解决了80多万人就业。他说:“我是共产党员,也是辣椒协会商会的党委书记,我有责任把中国的辣椒发展起来,使大家得到实惠。”
小小辣椒筑起致富金桥 子女接过接力棒
郭培正的女儿郭磊告诉记者:“我的老父亲,他是一个很执着的人,也是一个农民的儿子,他对他自己要求也非常高,一直以一个党员的身份来要求自己。”近年来,郭培正每年收购的5万余吨辣椒原料,三分之二以上来自新疆。小小辣椒红遍戈壁滩,架起天山与黄海之滨的致富金桥。如今,郭培正的儿女从父亲手中接过了接力棒。
郭培正的儿子郭涛称:“从一开始对父亲的不理解到理解到支持,到现在全身心地投入,是对我们这边辣椒的热爱,从父亲手里接过这个接力棒,我会更好地把这个辣椒做好,做大,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