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缅甸真令人难忘,这里有3多:佛塔多、庙宇多、和尚多,每日虔诚膜拜、供花献佛,朗读经文,虽然大部分人生活并不优渥,掏钱买食物布施却是日常中最重要的大事。
清晨和午后,一群穿粉红色僧袍的尼姑,头顶着钵或任何可以盛装食物的器皿,沿途接受人们供养,在这里男女老少都可短期出家,小朋友会在学校暑假到庙宇“渡过”,开学再“还俗”回家,煞是有趣!
人们不惜携家带眷千里迢迢拜访各大庙宇,一家老小走累了就找个空间,或躺或卧又或者短暂睡个午觉,醒来大家围坐吃带来的饭菜,其乐融融。
缅甸人在信仰面前显得自在又自若。
除腥膻增香调味
逛逛市场,最多的香料就是草果,我猜想大概是缅甸人多以河鱼及河鲜为主,恰巧草果能除腥膻又增香调味,让原本经济不宽裕的民众得以享受一顿好膳食。
草果原生长于云南、广西地区,南方人把它当药,根据《饮膳正要》阐述:“味辛,温,无毒。治心腹痛,止呕,补胃,下气,消酒毒。”在中医草果性温、味辛、燥湿除寒、祛痰截疟、消食止吐。
根据《本经逢原》所述:“除寒燥湿,开郁化食,利膈上痰,解面食、鱼、肉诸毒。”2至3%的挥发性精油、烯、醛、醇、桉叶油素、草果酮等成分,对去除羊肉腥膻味具有奇特功效,无怪乎北方人视若珍宝。
市场最多的香料就是草果。
草药跻身辛香料
到了元代,蒙古人入主中原发现草果,称之为“嘎古拉”,由于有去除羊肉膻味的能力,使蒙古人欣喜若狂,一度成为进贡香料。从此被纳入调香增味版图,从草药跻身辛香料范畴。
南方人素来饮食清淡,重原食原味,原对草果的运用并不熟稔也没什么好感,近年来被调制成各种复方调味粉、台湾盛行的百草粉、对岸风靡的十三香,著名美食博主“滇西小哥”爱用草果粉来制作各沾酱、腌渍食物,开启了南方人对它的另眼相待,才发现产于南方的草果原来是好物。
缅式马赛鱼汤就是用草果去腥膻。
食物矫味能力强
草果看起来的确其貌不扬,表面棕灰色至灰黑色,呈椭圆形,外皮具明显纵线或棱线,皮坚韧略硬,剖开中间有隔膜,一颗共有3瓣,种子有8至20颗。
草果的味道乍闻并不讨喜:带有甲壳昆虫气味,有一种近乎薰馥芳香的味道,有一点辛辣、微苦又幽馝,但沉稳而内敛。正因为外形、味道如此特殊,食物矫味能力也最强!
日常熬汤去除骨髓腥膻味,取一两颗拍破外壳,放入汤品中一起熬煮;燉煮牛肉或羊肉也非常对味;想要在肉末中适度调味,草果也能胜任愉快。若发现高汤保存不当,稍稍变质、老卤水经过多次使用而产生复杂异味,先不要急著处置,只要放入几颗草果,小火沸而不腾数分钟,原来不好的味道就会消失。
草果真是一根魔法棒,瞬间把南瓜变成马车!外国人将草果归类为亚洲独有的、盛产于中国的“中式黑豆蔻”真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