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联盟网

微信扫一扫

微信小程序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扫一扫关注

扫一扫微信关注
天下好货一手掌握

姜、葱和蒜哪个做菜最用得多?

   2020-08-25 2770
核心提示:葱,姜,蒜这些调味小料,做菜的时候加入,既能给菜肴增香,又能去腥解腻。不但是酒店饭店会经常使用到,就是百姓家庭里做菜也都
 葱,姜,蒜这些调味小料,做菜的时候加入,既能给菜肴增香,又能去腥解腻。不但是酒店饭店会经常使用到,就是百姓家庭里做菜也都离不开。要说在平常做菜的过程中,哪一样使用的更多一些,真是还不能特别准确的判断出来。只能相对来讲,葱和姜用得更多一些,而蒜相对用得比较少一些。葱在生葱阶段,辛辣刺鼻,经过加热熟制后,葱香浓郁,诱人食欲。具有解腻,开胃,去腥的功效。还有很好的药用价值,可以降血压,抗病毒,防癌。大葱的种植历史,在我国有三千年的时间。我国古代先人很早就对葱,在饮食方面进行了广泛的应用。两千多年前的《礼记.曲礼》中便有对葱的记载。
 
 
在汉代对葱的栽培就已经有了相当的研究。葱还有别名和事草之称,可以和很多食材搭配。《本草纲目.菜_葱》有述:“菜伯,和事草,诸物皆宜,故云菜伯,和事”。葱比较容易熟,不耐高温,不宜长时间烹煮,作为配料,容易与蔬菜类食材搭配,适合煎,炒。葱在加热后会有甜味,所以菜肴本身有甜味的话,就不用再加葱来搭配了儿。姜姜的生长环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所以姜的性格比较热辣浓烈。姜具有驱寒解毒,温肺止咳的功效,含有蛋白质,胡萝卜素,钙,铁,磷等微量元素,可以起到增进食欲,抗氧化,防衰老,防癌的作用。姜的作用也是比较百搭。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姜”可和,可果,可蔬,可药,其利博也“。在做荤肉类菜,尤其是海鲜鱼类,姜作为辅料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桌菜的时候加入姜汁,姜片,姜末可以显著的去除食材本身的脏腥气味儿。蒜大蒜在秦汉时期从西域传到中原就一发不可收拾了。已经是人们日常餐桌中必不可少的食材之一。大蒜具有消毒,理气,健胃消食的功效。西医认为大蒜中含有的大蒜素,具有防癌,抗肿瘤的功效,经常食用大蒜还可以延缓衰老,预防感冒。大蒜作为经常会用到的菜肴配料,和肉类,蔬菜都可以很好的相搭。在提高菜肴香味儿的同时,还具有杀菌的作用。
 
 
尤其是在生食鱼,肉和烤肉食物时,吃一些大蒜,效果会更好一些。大蒜不宜吃得过多,如果食用过多会加重对胃粘膜的刺激,因此,肠胃有疾病的人应该不吃或少吃大蒜。大蒜必须在生吃的时候才会有效果,这是因为大蒜素遇热会很快失去作用,而且遇咸也不可以。同时在生吃大蒜的时候,最好要将大蒜切开放置10~15分钟左右,这样大蒜中所含的大蒜素才会释放挥发起作用。下面介绍一下葱,姜,蒜在烹饪的过程中,什么时候放才会更加的健康美味1,鱼类多放姜鱼类,不论是河鲜,海鲜,本身的腥气味儿较重,而且属于寒性的食物。在烹调过程中加入生姜可以有效地缓解鱼类的寒性,并且能够去除腥味儿。
 
2,贝类多放葱大葱可以有效地缓解贝类(螺,蚌,蟹)本身的寒性,而且还能抗过敏。所以在贝类的烹制过程中,应该多放些葱,避免过敏反应。3,禽肉类多放蒜蒜能提味,所以在烹制鸡,鸭,肉类的食物时,宜多放些蒜。使肉类食物烹制出来更香更好吃,同时也能够杀菌,防止因为消化不良而造成的腹痛,腹泻。在烹调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冲姜蒜的香味儿1,要想使葱姜蒜香味儿浓郁,在烹制菜肴的过程中,一般都采用炝锅法。应该将原料切成细末,这样才更容易受热出味儿。2,在主料下锅以前,先下入切碎的葱姜蒜末爆香,之后下入主料进行正式烹调。
 
炝锅时候的油温直接关系到。香味的浓淡。油温宜保持在两,三成热(60°~90°)为宜。3,正确的方法是用小火中等油温煸香葱姜蒜。冲姜蒜的香味儿都是通过酶的作用下,经过加热挥发出来的,油温过高会使酶失去活性,而过低也会降低香味儿的挥发。葱姜蒜的最佳保存方法葱姜蒜的保存方法,也是厨房里边儿经常面临的一个难题。如果直接扔到阳台上,因为水分的流失,大蒜会变空,大葱会干瘪,姜会慢慢的萎缩。如果放在保鲜袋儿里下冰箱保存几天之后。大葱和大蒜就会长须,发芽,姜还会长绿毛。下面有一种合适的方法用锡纸保存1,保存前千万不要清洗葱姜蒜,不要带任何的水分。
 
2,把锡纸裁剪成大小合适的尺寸,把葱姜蒜分别保存。3,包裹好后,放在室内通风阴凉干燥处就可以。结语葱姜蒜作为热炒菜的小料,使用的范围非常广泛,几乎做哪一类的菜肴都可以用到。不是同时用,也可能只用其中的一种,两种。我们在日常烹制菜肴的过程中,的确是少不了它们。而回到最初的问题,哪样用得最多?还是葱用的最多,姜其次,蒜相对少点。这是因为,蒜的刺激性最大,不是所有的食材都能和蒜搁在一起。葱的香味浓郁,几乎是万能的配料,和各种食材都能搭配,姜居中。
 
举报收藏 0打赏 0评论 0
免责声明
• 
本文为小编互联网转载作品,作者: 小编。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出处:https://www.91yzc.cn/news/show.php?itemid=11616 。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合作媒体、企业机构、网友提供和互联网的公开资料等,仅供参考。本网站对站内所有资讯的内容、观点保持中立,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如果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在收到通知后第一时间妥善处理该部分内容。2419673571@qq.com。
 
更多>同类政策法规
推荐图文
推荐政策法规
点击排行
信息二维码

手机扫一扫

快速投稿

你可能不是行业专家,但你一定有独特的观点和视角,赶紧和业内人士分享吧!

我要投稿

投稿须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