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腾腾的火锅鸡来啦……”日前,燕赵都市报记者在沧州市青县流河镇一家火锅店内,看到了忙忙碌碌的退役军人董国忠。23年前,他失业后不等不靠,埋头苦干,在战友们的帮助下走上了创业之路。如今,店铺生意红火,他坐拥十余家分店,开始无偿向退役军人传授火锅鸡的制法,助其创业。沸腾的火锅里,满是励志故事、大爱浓情。
工厂倒闭,战友们出钱出力帮他开店
57岁的董国忠是青县流河镇人和镇村人,1980年参军入伍,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某部服役,1984年复员回到家乡。退役后,董国忠在村里的标牌厂打工,收入不高,仅够吃喝。“那时我是个娶不起媳妇、盖不起房的穷小子。”董国忠说,父母在他读初中时就去世了,四兄一姐都务农,家庭困难。董国忠结婚时,哥哥姐姐凑钱给他盖了三间平房。
谁知标牌厂1996年倒闭了,董国忠失业了。“我一宿宿地睡不着觉,苦想出路,我得挣钱养家啊!”董国忠说,这时,战友们来帮他了。
▲火锅鸡里承载着董国忠沸腾的“创业梦”。记者 代晴/摄
战友赵广杰在四川出差时吃了一次火锅鸡,感觉味道不错。考虑到当时火锅鸡在沧州还很少见,售价不高,投资不大,赵广杰提议让董国忠开个火锅鸡店试试;战友李建吉和刘维众轮流开车载着董国忠去考察项目、看房选址、学习经营、挑选货源;战友张才水垫付了3万元帮他置地开店……“那时物资匮乏,为了购买火锅鸡锅具、调料等,我和国忠开车跑遍了沧州市区。”战友刘维众说,董国忠父母早逝,亲如手足的战友们在军营内外都对他格外关心。
1996年年底,董国忠的小吃店开业了,主营包子、焖饼、烩饼等。因当时火锅鸡的知名度还不高,起初只作为一种特色菜品。店挺小,不到100平米,只有7张桌;但店又挺“大”,承载着董国忠对未来的期许。
凭“犟劲儿”让自家火锅鸡“火”了
董国忠性格内向、为人憨厚,对待事业有股子“犟劲儿”。为了让火锅鸡“火”起来,董国忠下了不少苦功夫。他赴四川整整吃了十多天的火锅,一边吃一边仔细研究、记录,学习火锅风味、用料、经营方式等。回青县后,他“泡”在家禽市场,以鸡、鸭、鹅等多种禽类为原料制作火锅,做了一个月的实验,确定了最理想的肉种、火候、烹饪方式等,又在周边反复考察、挑选,确定了供货源。接着,他以从四川学来的底料配方为基础,根据北方人的口味不断调整配方……
“当我终于做出满意的味道,我激动地喊来战友们品尝。大家说‘行!这个味儿行!’时,我一下子有了信心。”董国忠笑着说,顾客来了,他多问几个问题,在微辣、麻辣、香辣、特辣等几种口味的基础上,增加了偏甜、偏咸、清淡等选择,不厌其烦地主动为顾客定制口味;顾客用完餐,他一一沟通,征求改良意见。“我的想法很简单,如果料实、味好、服务周到,顾客自然多。”董国忠笑着说。
事业刚起步时,为节省开支,董国忠和妻子不敢雇人,食材采买和洗切、配料、炖制、上菜、服务、结账、打扫……全靠两人里里外外奔忙。他们压低售价,利用店铺毗邻天津、廊坊等的地理优势,吸引多方来客。
前来尝鲜的顾客络绎不绝,“回头客”也越来越多,1998年,董国忠停售店内其它小吃,开始专营火锅鸡。次年,董国忠用火锅鸡店经营所得还清了十余万元的欠债。虽然战友、亲人们几次三番地告诉他别急着还钱,但他仍坚持一有钱就第一时间归还。
“做生意很辛苦,我腰部和颈椎的旧伤时不时就发作,但我认为自立自强的感觉特别好,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董国忠说。
回馈社会,无偿向退役军人传授秘方
原先几十平方米的平房小店,在2002年升级为二层小楼,经营面积扩至200平方米。店铺之前的“夫妻档”变成了一支8人的餐饮团队。因生意红火,周边不少人登门拜师,请求加盟。如今,董国忠店铺的加盟店已达十余个,遍及青县、沧州市区、天津、廊坊、衡水、石家庄等多地。
“创业路,并不好走。我能走到今天,离不开战友们的支持。我渐渐有点余力,也想帮其他退役军人实现‘创业梦’”。董国忠说,近几年,他已毫无保留地向张才水、李建吉、张宝珠、刘欢4位战友传授了火锅鸡的炖制秘方,还帮他们开起店铺,用自身经验助其少走弯路,传递这份军旅浓情。“我不仅服务战友,今后凡是退伍老兵来我店里学艺,我一律无偿授艺。”董国忠坚定地说。
青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相关负责人说,青县目前共有1.36万名退役军人,其中约5800人有就业、创业需求。青县退役军人就业培训基地和创业孵化基地即将成立,董国忠作为创业典型代表人物,将被聘请为讲师,介绍创业经验、传授火锅鸡制作的秘方,届时将有更多退役军人免费学到一技之长。董国忠的励志故事,也将激励更多退役军人勇敢逐梦。